(相關資料圖)
行駛中的智能網聯巴士。陳歡攝
現實道路在延伸,數字世界的“底圖”也在同步生長。在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登上智能網聯巴士,車頭屏幕實時顯示著行進方向的真實路況:車輛、行人一經出現,便以等比例輪廓呈現在屏幕上——這輛自動駕駛車輛隨之做出反應。
這一切背后,是車輛傳感器、智慧路口和高精度地圖的深度融合。近日,該示范區創新推出輕量化地圖標準,已建成覆蓋600平方公里道路的高精度地圖底座,更新頻率從傳統地圖的季度級躍升至周、天,有些要素甚至小時級別。
高精度地圖與傳統地圖的區別何在?
“最典型的比如說擴展車道信息。”北京車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地圖應用高級工程師王艷介紹,“高精度地圖不僅有車道,還包括地面標線、交通標志等及相關屬性,是非常精細的車道級數據。可以為高級別自動駕駛提供更高的安全冗余來保證它的安全通行。”
王艷說:“高精度地圖可以增強傳感器的感知邊界。當車輛傳感器受到光線、天氣影響發生錯誤時,可以依托高精度地圖來彌補,提前讓車輛知道前方道路通向何方。”
精細化數據為自動駕駛系統提供了更高的安全冗余,保障車輛安全通行。高精度地圖憑借更高的精度、豐富道路屬性以及高頻更新能力,為自動駕駛突破場景限制、應對復雜路況提供了全面底層數據支撐。
高精度地圖和“車路云”一體化技術的應用場景不止于此。北京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示范區已建成城市級工程試驗平臺,實現600平方公里設施智能化部署。在車端,實現智能網聯乘用車、無人配送、無人清掃等八大類城市應用場景全面開放協同發展;在路端,率先定義標準路口建設方案,多措并舉降低路側建設成本;在云端,已建成全市統一云控平臺,提供車路云一體化服務、車輛監管、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各類服務;在網端,融合EUHT、4G/5G和C-V2X等技術,已開展車路云一體化、交管視頻回傳、車輛運行監管、遠程駕駛等多種場景的測試和應用;在圖端,開展眾源更新、安全傳輸、在線審圖等核心技術探索,打造高精度地圖全流程合規應用北京方案。
記者了解到,圍繞車路云網圖安全6個方面,北京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已搭建國內首套車路云一體化標準體系,形成標準成果70余項,已有37家測試企業累計部署超1100臺自動駕駛車輛,累計自動駕駛測試里程超4000萬公里。
上述負責人表示,依托規模化的自動駕駛車輛、智慧路口、高精度地圖部署,示范區將加速激活和釋放時空數據要素潛能,充分推進相關創新技術的規模化應用、實現車路云一體化時空數據進一步發掘利用與商業閉環。(實習生陳歡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