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表示,科學運動需以血壓控制為前提,無癥狀不等于血壓正常,夏季血壓波動更需警惕“自愈”假象。
科學運動需以血壓控制為前提
據李康介紹,長期規律運動可使收縮壓下降3-10mmHg,但單次運動時血壓會顯著升高,收縮壓可能上升20-40mmHg。由于大部分高血壓患者存在清晨血壓晨峰現象,若未及時服藥或血壓控制不佳,此時運動可能增加心腦血管風險。
他建議,晨峰血壓高的患者應通過長效降壓藥將血壓穩定在140/90mmHg以下再運動;血壓控制良好(如120/70mmHg)且規律服藥者,清晨運動是安全的。
無癥狀不等于血壓正常
針對“頭不暈不痛無需監測血壓”的誤區,李康表示,部分高血壓患者無明顯癥狀,部分人僅在收縮壓超過170mmHg時才出現頭暈頭痛,且頭暈頭痛可能由頸椎病、偏頭痛等多種原因引起。
“臨床發現,少數正常血壓低值人群(如90/60mmHg)在收縮壓升至130-140mmHg時即感不適,需及時干預。”他提出,高血壓患者應每日固定時段測量血壓,尤其要關注清晨和服藥后數值,避免僅憑癥狀判斷病情。
夏季血壓下降≠高血壓自愈
夏季高溫導致血管擴張、出汗增多,部分患者血壓可暫時下降,甚至允許短期減藥或停藥,但李康明確表示“這絕不意味著高血壓自愈”。
他進一步解釋稱,長效降壓藥完全代謝需10-14天,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嘗試隔日服藥或停藥2-3天,但需每日監測血壓,一旦回升應恢復用藥。
李康呼吁,科學運動是健康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高血壓患者需以醫學指導為前提。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