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荷蘭鹿特丹的發光玻璃立方體,到丹麥哥本哈根“CopenHill”頂部的滑雪場,再到奧地利維也納宛如童話城堡的“Spittelau”,這些地標性的焚燒廠以顛覆性的設計,將曾經的城市負資產轉化為環保與藝術的融合體。如今,中國的重慶三峰御臨環保發電廠,以其全球領先的技術和嚴苛至歐盟2010標準十分之一的超低排放,正式加入了這場重塑未來的行列。全球最“美”工廠:當垃圾處理遇見建筑藝術
哥本哈根、維也納、鹿特丹的實踐證明,頂尖的焚燒廠可以成為城市地標乃至“網紅”景點。它們成功的關鍵在于,用設計改變了公眾對垃圾處理的刻板認知。重慶三峰御臨項目亦是如此,這座依山而建的工廠,外形如同一座充滿未來感的生態展館。
走進工廠內部,最令人意外的并非想象中的景象或氣味,而是其安靜高效的運行狀態。技術設備部長李旭田揭開了其“超凈”的秘密:“我們采用SNCR+靜電除塵器+SCR+換熱器+降溫塔+干法技術+布袋除塵器+引風機+濕法塔+煙囪的組合技術。”
他特別強調,最終排放的顆粒物濃度低于1mg/Nm3,僅為歐盟2010標準的十分之一。智慧大腦:AI讓垃圾焚燒更精準
如果說凈化工藝是御臨廠的硬實力,其智能化管控系統則是讓這些技術發揮極致效能的智慧大腦。
儀控主任工程師王佳林展示了工廠的智能內核:2019年投入運行智慧化管控平臺后,設備缺陷率下降約5%,入廠噸垃圾發電量提升約2%,安全違章數量下降約10%,有效保障了電廠安全、經濟、環保運行;2022年建成的智能化垃圾焚燒優化系統,基于大數據與AI算法,對燃燒核心參數進行智能調控;2024年上線的智慧煙氣優化系統,系統自動化投入率超98%,助力減排降耗成效斐然。
據介紹,過去依賴老師傅經驗的參數調整,如今由AI實時優化,不僅更加精準,還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
8月15日,位于重慶渝北的大型戰備垃圾填埋場。中新社記者 吳旭 攝
垃圾廠“冷知識”:燒出來的環保經濟學
在御臨廠的中央控制室,大屏幕上實時躍動著這座日處理3000噸垃圾的龐大數據流。
據生產運行工程師湯筠恒介紹,通過實時監控垃圾吊的運行狀態、垃圾堆的姿態和高度等信息,能夠實現垃圾吊的自動堆料、投料和挖溝排水等工作。智慧垃圾吊管控系統解決了傳統垃圾處理方式中存在的數據不透明、管理不規范等問題。
他強調,通過大數據建模調節凝汽器真空度的冷端優化系統,已使汽輪機汽耗率降低4.1%,相當于每年多發電2400萬度。
從維也納到重慶,頂尖垃圾焚燒廠的共通點是什么?重慶的實踐又為全球城市帶來何種啟示?
核心在于高質量發展與環保目標并非二選一。當全球面對垃圾圍城困境時,這座山城的創新實踐昭示著一條可行的路徑:即使是令人頭疼的城市垃圾,通過科技賦能與卓越設計,也能“燒”出更干凈、更高效、更具美感的未來。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