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拉善騰格里沙漠,這片曾經被風沙侵蝕的土地,如今正因一群人的堅守而悄然改變——沙退綠進,生機漸復。人們能在這里重見璀璨星空,不僅得益于自然本身的壯美,更源于企業與個體對生態修復的長期付出與真誠敬畏。近年來,隨著公眾環保意識逐漸覺醒,企業對自然的姿態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是短暫利用自然進行營銷,還是真正融入自然、守護自然?答案藏在行動里,也寫在時間中。
2025年9月,一場名為“方舟藝術館·DIKENI阿拉善容系列同心之旅”的活動悄然展開。沒有浮華喧囂,沒有短暫狂歡,只有從四方匯聚而來的人們,躬身種樹、參與生態課堂、探討可持續未來。這一系列行動背后,是中國高端商務男裝領軍品牌DIKENI迪柯尼與中國綠化基金會持續多年的環保實踐。他們計劃至2030年種植13萬棵樹木,治理沙化土地近200萬平方米。數字無言,卻擲地有聲。
向善而行,以行動守護自然
真正的環保,不是一句口號、一場秀,而是長期、系統、有溫度的實踐。在阿拉善,沙漠鎖邊林行動已持續10余年,而企業的加入,為這類生態工程注入了更多資源與傳播力。自2021年起,DIKENI迪柯尼便攜手中國綠化基金會推進“百萬森林計劃”,并非簡單捐資了事,而是持續組織志愿者、會員與合作伙伴親赴沙漠,親手栽下適宜沙地生長的梭梭、花棒、沙拐棗等植物。每一株樹苗都經過悉心篩選,每一次植樹活動都伴隨著生態啟蒙課堂——讓參與者理解防沙固土的原理,感知自然體系的脆弱與韌性。
這一行動的內在精神,是對自然的深刻敬畏。正如阿拉善生態公益基地負責人吳向榮老師所說:“比根系扎得更深的是人的信念。”多年來,他們以腳步丈量沙地,以堅守回應風沙,這種“擇一事,終一生”的信念,恰與追求短期流量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環保不是一場表演,而是一場需要耐得住寂寞的遠行。
在這一過程中,沒有宏大喧囂的儀式,只有低調而堅定的行動。DIKENI迪柯尼選擇將品牌理念融入切實的生態修復,通過植樹固沙、打造生態美學空間、推廣可持續面料與工藝,在商業機制中內化對自然的責任。這是一種“向善”的商業倫理,也是一種看得見的長期主義。
致遠而行,以初心共筑未來
環保的本質,是對未來的承諾。它要求我們超越當下視野,把目光投向更遙遠的時空。在騰格里沙漠中的“方舟藝術館”,人們看到的不僅是一件件以可持續理念打造的藝術裝置,更是一種面向可持續未來的生活態度——將環保與美學、科技與人文、商業與善意融為一體。
其核心建筑“沙漠方舟”正是可持續實踐的典范。它采用3D打印混凝土技術與流動可拆裝系統,盡可能減少了對原始地貌的干擾,榮獲2025年美國UN設計大獎國際建筑設計金獎。它不是在自然中強加存在,而是謙卑地與自然對話。在這里舉辦的“方舟藝術館:跨界共容”夜話活動,匯集了DIKENI迪柯尼品牌創始人、治沙專家、科技領袖與設計師,跨界探討如何以商業與科技之力守護自然生態。這些對話不是空談,而是關于未來路徑的思想碰撞與實踐探索。
而從品牌自身發展來看,DIKENI迪柯尼從面料選擇、產品設計到終端體驗,亦逐步構建起全鏈路的綠色體系。此次活動中,其推出的2025秋冬“容RONG系列”,以阿拉善羊絨、云感絲羊絨、冰島雁鴨絨、霍爾多巴吉白金鵝絨、臻選安心絨、衛衣羽絨等頂級限量的天然面料及環境友好的科技功能面料為核心,堅持“有容乃大·向善致遠”的精神內核,從物質到理念,踐行對自然的尊重與包容。
有容乃大,向善致遠。在阿拉善騰格里沙漠里,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自然的壯美,更是一種“人類可以與自然共生,商業可以向善而行”的可能。這需要時間,需要信念,更需要無數個體與組織的長期努力。
真正的環保,是讓每一棵樹真正扎根,讓每一份善意真正延續。它不在于一時聲勢,而在于持久的行動;不在于話語的高低,而在于行動的深淺。從沙漠到綠洲,DIKENI迪柯尼精心鋪就了一條通往未來的企業發展之路——唯有心念向善,方能行穩致遠。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