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商家對AI的應用多停留在基礎層面,如圖文生成、數據洞察等,復雜產業鏈的適配仍需時間。平臺如1688雖迭代產品降低門檻,但中小企業更迫切的需求是降本增效。行業共識是,AI工具需進一步場景化、個性化,才能真正規模化——但在此之前,爭奪用戶與市場仍是電商和商家的共同重心。
人效拉至500萬元
畢業四年,泉州市蒂萬坦斯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世奇靠著AI助力,將拖鞋生意盤子做到年收入4000萬元,并在海外C端市場賣出一雙145美元的“丑拖鞋”,該產品在B2B批發端的利潤能達到50美元,毛利率高達92%。
(資料圖)
“鞋靴行業是充滿內卷的賽道,我需要走出一條差異化的路線。”劉世奇表示。2022—2023年,他一邊專注于針對北美市場的買家人群、偏好和采購習慣去選品,研究“丑拖鞋”市場;一邊招收應屆畢業生搭建團隊,業績從1000萬元漲到2000萬元。
然而,由于很多美國、歐洲客戶會在半夜詢盤,為了保證成交率,劉世奇不得不加班加點工作。到了2024年,他開始“all in AI”,將所有業務包括運營、客戶對接等工作流程全部拆解開與AI進行匹配,團隊整體平均人效也拉至500萬元以上。
例如,在選品維度,劉世奇采取AI選品策略,根據市場現存爆品和行業趨勢,讓AI制定出一套自動化流程,并診斷和分析出當前產品市場的賣點和痛點,最終讓AI生成一張產品圖。“從無到有甚至成品都不會花費一周時間。”據了解,借助AI設計,劉世奇每款新品的產出周期由需要1—1.5個月,縮短至當前一天能開出上百款。
包括賣出145美元的“丑拖鞋”,也是基于劉世奇分析行業龍頭產品以及當下流行元素,最終創作出的超級爆款。當猜想獲得印證后,劉世奇和團隊開始不斷用類似的邏輯來做選品。但他也強調,很多公司會直接將行業龍頭品牌的產品拿來改動,沒有任何創新能力,甚至涉及侵權風險。“而我們做的是研究品牌的設計思路,這個產品一定是開辟了新賽道、新審美和新的市場需求。”
中小企業在意AI成本
與劉世奇類似,商家們在使用電商平臺的AI工具時,會更在意降本增效的實際產出。為了強化商家黏性、增加平臺的商業轉化和創收來源,近年來各大電商平臺也紛紛扎堆做AI產品,而這類產品主要解決電商商家在選品、商品素材制作、營銷投放、店鋪運營、客服接待等經營環節的效率問題。
例如淘寶的“圖生視頻”工具,能幫助商家的商品圖自動生成短視頻,還提供一鍵成片、智能修片等功能;京東的言犀視頻大模型能為商家智能分析產品特點與用戶喜好,生產產品視頻內容;快手的磁力開創則是實現從創意到成品的全流程智能化,解決品牌素材生產質量低、成本高等問題。
“目前電商行業商家在AI工具上的應用主要停留在較為簡單的層面,包括制作商品圖、生成營銷物料等,或者接入電商的API接口,通過獲得平臺用戶行為等數據了解市場趨勢、制定商品的價格和促銷。”一位質檢行業企業的技術高管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
另一位紡織制造業協會資深從業者指出,AI確實能在設計環節幫助行業提高效率,能向客戶及時且形象地展示模特穿上身的效果,目前已有超過10家會員企業在嘗試使用此類AI產品。但是,這一轉變既需要傳統制造業的企業老板轉換觀念,還需要企業具備一定的技術實力。
為了提高商家對AI產品的興趣,1688也在花力氣調整產品。據1688商業化負責人齊曉寧回憶,去年9月,1688發布了第一版商家數字人產品,功能包括商品一鍵上架、自動報名參加營銷活動等。“我們本來想覆蓋中小商家,以提升其經營能力,結果發現使用該產品的主要為頭部企業,中小企業使用這類AI工具存在理解和接受成本。”齊曉寧說道。
今年初,1688將商家數字人產品迭代到第三版,可自動幫助商家優化商品圖、參與營銷活動、接待客戶并完成既定的GMV目標。“大幅降低產品的使用門檻,才能利于規模化使用,就像為商家交付一臺自動駕駛汽車。”齊曉寧表示,今年使用該產品的中小商家生意效果提升150%。
搶客戶比商業化更迫切
為了讓AI產品適應更多垂類細分領域的商家,電商平臺也在調整內部技術資源。今年6月,微盟的自研大模型應用型產品WAI,實現產品技術和功能應用層面的打通,以此拓展AI更多適配場景。除商家端外,電商平臺也在用戶端升級AI能力來強化用戶在電商消費時的體驗,以此拉動更多成交。
數天前,值得買科技AI底層基建“海納”MCP Server上線全新的商品搜索Pro接口,對搜索結果、結果相關性、搜索靈活度和信息覆蓋度進行升級。商品搜索接口Pro的準確率從此前的88%提升至94.5%。而1688也上線AI版App,聚焦買家創業與拿貨場景,集成AI搜索、AI選品、AI創款等核心功能,買家自定義關鍵詞詞條后,平臺會自動在首頁推送最新商品。
那么,AI介入電商搜索環節是否會關聯商家的廣告投放?1688 CTO霍承富表示,目前1688 AI版是以用戶體驗為先來做這件事,沒有廣告滲透,今年也沒有這個計劃。
齊曉寧也表示:“1688 AI版如何商業化一事暫未進行討論,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把價值做厚,去理解買家的痛點,把他們的需求承接住,然而再去做出商業價值。”
“目前電商平臺的AI產品還處于搶客戶階段。”上述技術高管表示,對于部分生產環節更為復雜的制造型企業來說,電商的AI產品還未完全應用到企業自身的產業鏈上,企業對于將內部數據上傳至AI還較為謹慎,這也導致行業的數據池存在局限性。
電商AI產品的規模化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霍承富認為,同一個商品在不同的營銷場、用戶場,會出現不同的效果。未來AI工具想規模化生產,需要去適配場景和用戶,把素材做得更為個性化,這是未來的一個收益點。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