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人民網北京9月30日電 (記者杜燕飛)在“雙碳”背景下,零碳園區正從概念探索走向規模化實踐。日前,在 2025 新型電力系統數智發展論壇上,中電聯標準化部發布了《零碳園區碳核算技術規范》與《零碳園區評價規范》兩項零碳園區領域核心標準,我國零碳園區的核查和評價標準作為團體標準開始實行。
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此前發布的《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明確,“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園區,逐步完善相關規劃設計、技術裝備、商業模式和管理規范,有計劃、分步驟推進各類園區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助力園區和企業減碳增效,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堅實有力支撐。”
據介紹,《零碳園區碳核算技術規范》從行業實際需求出發,系統規定零碳園區碳核算的基本要求、范圍與邊界、方法及數據來源,為園區碳核算提供統一操作指南。其創新之處在于考慮電力系統碳排放動態特性,對電網具備發布分時分區電力動態排放因子的地區,明確“根據并網位置及變化排放因子進行電碳協同響應,動態計量、核算電力間接排放量”,打破傳統 “一刀切” 局限,讓核算結果更貼合實際,為減碳策略制定提供精準數據支撐,適用于各類園區。
《零碳園區評價規范》以碳核算結果為核心依據,構建全面可操作的評價體系,明確運行階段評價的總體要求、指標體系和星級評價規則。該規范將“單位能耗碳排放”和“實現園區二氧化碳凈零排放的碳信用抵消比例”列為約束性指標,保障評價嚴肅性與權威性;同時,創新提出星級制度,將零碳園區劃分為一至六星級,為園區提供發展目標與路徑,也為相關方提供直觀參考,助力零碳園區從“試點探索”邁向“規模化推廣”。
中電聯大數據與統計分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兩項標準構建“核算與評價”協同的零碳園區標準體系,前者是精準“碳賬本”,后者是科學“成績單”,形成完整閉環。兩項標準為零碳園區建設提供了明確技術路徑與評價依據,將進一步推動行業標準化、規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