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屆空軍航空開放活動和長春航空展19日在長春開幕。運油-20A、殲-16、空警-500、殲-20等戰機進行飛行展示,“八一”“紅鷹”“天之翼”飛行表演隊勁舞藍天,殲-20首次靜態展示,運-20首次在航空開放活動對公眾開放貨艙……既看“熱鬧”,又看“門道”。新華社記者專訪軍事專家張學峰,解讀此次航空開放活動的亮點與看點。
活動設計:突出“體系”,貼近“實戰”
張學峰認為,相較以往,此次航空開放活動在“體系化呈現、實戰化設計”兩個維度上均有所突破。
(資料圖片)
一是體系作戰展示更立體。運油-20A單機與殲-16雙機以預加油形式出現,直觀呈現了人民空軍的遠程部署、遠域攻防和戰略投送能力;空警-500與4架殲-20編組,展示了人民空軍邁向“攻防兼備”取得的成就;轟-6飛機雙機編隊飛行展示,折射轟炸機家族制勝未來的時代擔當……此次航空開放活動立體展現了空軍作戰能力體系建設的成果。
二是飛行動作更貼近實戰。以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的加力斜斤斗動作為例,飛行員在做這個動作時承受約9個G的載荷,這就要求飛行員平時進行高強度訓練,才能克服高載荷可能帶來的“灰視”或“黑視”。再比如運油-20A的蛇形機動動作,飛機在200米高度與地平線形成40度的坡度,連貫進行左右盤旋機動,形成“S”形航線,這個動作具有很強的實戰意義,可有效規避敵地面炮火。
飛行展示:“可視化”呈現,“極限化”展示
張學峰認為,本屆航空開放活動飛行展示有兩大看點:一是體系協同的“可視化”呈現。空警-500與4架殲-20編組,模擬的是實戰中“預警指揮+隱身突擊”的場景;運油-20A單機與殲-16雙機的“雙點同時加油”,將平時實戰化訓練的內容搬到活動現場,直觀呈現了“空中續航拓展作戰半徑”的能力。
二是裝備性能“極限化”展示。在殲-10的小速度平飛演示中,飛機以200千米/小時的極限低速,以極限大迎角驗證戰機在復雜地形下的突防能力,這個動作既體現了飛行員對飛機極限性能的超強掌控能力,也體現了戰機優異的機動性能。
靜態展示:陣容龐大,亮點紛呈
張學峰十分關注裝備靜態展示。“百余型空軍現役飛機、地面裝備及退役經典裝備,全面展示了空軍裝備建設成就和歷史縱深。”他說。
殲-20在空軍航空開放活動首次靜態展示,觀眾可近距離觀察這型隱身戰斗機的細節。張學峰認為,此舉展示了人民空軍更加自信、更加開放的姿態。“公眾近距離接觸國之重器,讓隱身戰機不再‘神秘’,可以增強公眾對國產武器裝備的自豪感。”他說。
本屆活動展示的裝備中,無人機代表了空中裝備的重要發展趨勢之一,現場展出的攻-1、攻-2、無偵-7、無偵-10等無人機,既有察打一體型,也有高空長航時偵察型;地面防空系統有紅旗-22地空導彈武器系統,可打擊作戰飛機、武裝直升機和中高空無人機等空氣動力目標,具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和機動作戰能力;靜態展示的610B雷達是我國自主研制的防空反導預警裝備,主要用于作戰飛機的遠程預警,兼顧戰術彈道導彈和臨近空間目標探測,同時具有較強的反隱身作戰能力。
值得一提的還有殲-6無人機,該機在殲-6基礎上進行改裝,可作為攻擊機和訓練靶機,用于飛行員、地空導彈、雷達操縱員訓練與打靶。“正是這種超前的改裝思路和創新理念,讓我們的裝備得以不斷發展。”張學峰說。
“本屆空軍航空開放活動以裝備實戰化展示、體系協同演示為核心,清晰呈現人民空軍裝備代際跨越和體系作戰能力的躍升,彰顯向‘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世界一流空軍邁進的堅定步伐。”張學峰說。
標簽: 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