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權益市場穩步上行,中長期資金風險偏好提升,居民理財需求也從保值逐漸轉向增值,公募“固收+”、FOF等配置型產品則擔負起“橋梁”作用,引導各路資金平穩入市。
【資料圖】
業內人士表示,從銀行理財轉向公募“固收+”只是資金入市的第一步。隨著反彈行情向縱深演繹,彈性更高的“固收+”及權益類產品吸引力進一步增強,“資金流入—配置優質資產—上漲吸引更多資金”正循環已逐步開啟。
偏好改變引發新需求
央行發布的金融數據顯示,8月,居民戶新增存款1100億元,比去年同期少增6000億元。與此同時,非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增存款11800億元,持續高增,且比去年同期多增5500億元。前8個月,非銀金融機構累計新增存款同比多增22800億元,結構上呈現從居民存款向非銀存款轉移的趨勢。方正證券研報分析稱,存款利率的持續下行與資本市場的表現轉好是推動本輪居民財富配置轉向的主要因素。
“下半年,基金好賣多了。”某大型商業銀行理財經理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說,“銀行客戶風險承受力普遍不算高,我們在推介高收益、高波動基金時會更謹慎。但今年以來‘固收+’產品反響不錯,不少人理財產品到期后還追加了購買‘固收+’的資金,還有人讓我推薦彈性更強的基金產品。”
基民小田(化名)就是如此。今年,她總覺得將錢放在銀行理財里“躺不平”。“7月以來,我嘗試了銀行App里推薦的‘穩健型’基金,雖然波動比理財大一些,但收益增加非常明顯,比一年不到3%的理財回報劃算。”她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說。
開渠引水鋪就新路徑
多家基金公司相關人士對上海證券報記者透露,債券型基金產品注冊有新的調整,基金公司布局二級債基等“固收+”產品,最低權益倉位理論上不得低于5%。因此,近期多只權益倉位下限為5%的二級債基已進入申報流程,另有多家基金公司正為申報此類產品做相關準備。
“權益倉位提升或將逐漸成為二級債基的一種趨勢。”華富安業基金經理戴弘毅告訴上海證券報記者,一方面,政策層面鼓勵和引導資金穩步入市,另一方面,隨著債券收益率下行至偏低水平,基于對投資收益的目標訴求,也要逐步增配權益資產。
事實上,今年以來,公募“固收+”、FOF等配置型產品“業績規模雙增長”的趨勢愈發明顯。從業績來看,Choice統計數據顯示,截至9月19日,全市場公募“固收+”產品與FOF產品近一年平均回報分別為9.55%和36.24%。從增量情況來看:“固收+”方面,截至9月21日,今年以來逾300只新產品成立(不同份額分開計算),其中多只產品首發規模均超20億元;FOF產品方面,今年以來新發產品44只,超過去年全年的38只,合計發行份額占全市場新發基金比重達4.64%,創2018年以來新高。
循環開啟凝聚新共識
在業內人士看來,中長期資金通過公募配置型產品入市,能夠更好地助推行業高質量發展,“資金流入—配置優質資產—上漲吸引更多資金”正循環已逐步開啟。
今年5月,中國證監會印發的《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明確,“加大含權中低波動型、資產配置型等產品的創設力度”“適配不同風險偏好投資者需求,促進權益投資、固定收益投資協調發展”。
“在居民資金入市過程中,‘固收+’基金要承擔底倉配置的功能,主要面對廣譜理財居民,在權益資產夏普比率改善、債券收益率由單邊下行轉為雙邊波動的市場環境中,通過多元資產配置平衡資產的收益與波動,力爭為投資者提供兼顧收益獲取與回撤控制的選擇。”戴弘毅說。
戴弘毅還表示,當前“固收+”基金的配置價值也相對突出:一方面,宏觀層面債券市場目前還沒有轉向趨弱的基礎,但收益率由單邊下行轉為雙向波動,權益市場的中長期上行預期或成立但短期波動可能有所增加,“固收+”基金通過多資產配置能更有效地兼顧收益獲取與回撤控制。另一方面,隨著“固收+”基金走俏,其創造收益的穩健性愈來愈受投資者關注,基金公司也隨之調整策略。比如,在產品設計層面,在“固收+”基金權益投資部分應用量化管理,以改善其應對波動的能力。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固收+”產品進一步提升權益倉位,更多不同收益風險特征的產品將繼續填補低風險理財、存款與高波動權益類基金之間的空白。
“這類產品帶來的增量資金,通常偏好估值合理、管理經營優異、盈利能力穩定、現金流充沛的行業龍頭公司,這也為市場穩定性提升和價值發現提供了新的動能。”光大保德信基金固收多策略投資部總監黃波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