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股市行情的節節走高,基金發行市場熱度也在持續升溫。9月份以來,不僅當月基金發行數量超過100只,而且“日光基”也頻頻出現,提前結束發行的基金數量更多。
(資料圖)
在基金發行市場一直有“好發不好做,好做不好發”的說法,其意思就是,基金好發行的時候,往往是投資不好做的時候,也即是有較大投資風險的時候;而基金好投資的時候,或者說,基金投資風險較小的時候,往往又是基金不好發行的時候。這意味著基金發行與基金投資一直都是一個矛盾。
以“日光基”最盛的2015年為例,當時的基金發行不只是“日光基”,不少基金發行甚至表現為“秒光”。當時的基金發行規模龐大,通常都是百億,基金發行都是開搶式的,發行不久即告售罄,一天下來,超募一、兩百億都不是問題,最終只能按比例配售,買基金跟打新股似的。
2015年基金發行的旺季在二季度,當年4月份新發行的基金規模達到98只(接近百只),5月份突破百只達到126只,當月發行的基金份額達到3347.99億份,創出當時的歷史新高,6月份新基金的發行數量達到144只,這在當時也創出單月發行基金數量的紀錄。
而在基金發行火爆之時,從2015年6月15日起,股市行情發行了轉向,行情由上漲轉為下跌,甚至時一輪暴跌,“千股跌停”的說法即來自于當時的暴跌行情。基金好發不好做,就是因為當時行情見頂的緣故。所以,以后每逢基金發行火爆,甚至出現“日光基”的時候,投資者都會對行情的發展保持一份謹慎,“日光基”提醒著投資者行情見頂的風險。
那么,當下基金發行的升溫以及“日光基”的出現是不是股市行情見頂的信號呢?個人以為,隨著“日光基”的出現,投資者對股市行情保持一份警惕是有必要的。不過,就目前出現的“日光基”來說,還不足以成為警示股市行情見頂的信號。
首先,目前出現的“日光基”,更多的是投資債券類的基金,投資權益類(也即投資股票市場)的基金少有“日光基”。比如,“日光基”出現得比較多的是科創債ETF。實際上,早在今年7月7日首批10只科創債ETF發行,10只基金都是一日就全部完成募集,發行規模合計達289.88億元。9月12日又有第二批14只科創債ETF發行,當天有多只基金完成募集任務,每只基金的首發規模都限定在30億。
而作為權益類基金發行“日光基”并不多,9月份出現的只有兩只,即9月2日開始募集的招商均衡優選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與9月8日開始募集的華商港股通價值回報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后者還是一只投資“港股通”的基金。所以,從“日光基”的類別來看,投資于A股市場的基金發行還算不上火爆。
其次,從“日光基”的募集規模來看,目前這些“日光基”的規模都還不大,科創債ETF的首發規模是30億元、華商港股通價值回報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的規模是10億元,只有招商均衡優選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的規模達到了50億元。這與2015年“日光基”時的百億規模相差甚遠。如果按當年的標準來衡量,當下的“日光基”或許就不會出現了。
也正因如此,單純憑借當下這些“日光基”的出現就來判斷股市行情的頂部,這顯然是不合適的。目前的“日光基”并不能作出股市行情過熱的判斷,相反,那些科創債ETF“日光基”的出現,則是股市并不火熱的表現。畢竟今年的股市行情并不是全面牛市,很多個股的漲幅有限,甚至一直在底部,在低位盤整。個人投資者在這輪行情中賺錢并不容易,以至部分投資者將資金投向了投資基金,包括權益類基金與科創債ETF。
此外,銀行利率的走低也在將銀行里的存款資金擠出,這些擠出來的資金,除了一部分投資于包括銀行理財、券商理財在內的理財產品之外,還有一部分用于購買投資基金,這也就是基金發行升溫的原因。而科創債ETF“日光基”頻現,就是一些投資者對股市保持觀望的表現,一方面是個人投資者在股市賺錢太難,另一方面部分股價炒高的個股也讓投資者感受到了投資風險的巨大,于是科創債ETF就成了不少投資者的選擇。因此,科創債ETF“日光基”的出現正是投資者理性的表現,它表明A股行情并沒有熱過頭,并不能成為行情見頂的信號。